中国水产频道报道,广东传统农户在天然养殖场养殖甲鱼刚刚过去的“双十一”,近千亿元交易中,更多的是服装、日用品、化妆品,农产品所占分量难与匹敌。处于鼎盛时期的电商,对广东传统养殖业究竟是“看空”还是“看多”?
正值秋冬进补时节,广东惠州竟有商家通过线上线下“众筹”方式,贱卖8年母甲鱼,市场价几千元一只8年老甲鱼可谓难得的大补食材,更难得的是,这是产了8年卵的母甲鱼,围观市民感兴趣又不禁疑惑,把产卵的甲鱼卖了,岂非自断后路?
记者深入调查发现,农产品,特别是生鲜类农产品,电商时代下如何发展仍无最佳答案。一边是传统销售遭遇压价、易被骗、维权难的问题,一边是电商之路面临农产品季节性强、难保存、无品牌等困难。在电商之风吹来之际,农民应如何把握,才能乘势而上?
疑点农户受骗,贱卖甲鱼实无奈上周末,惠州南山公园内,有商家发起众筹卖甲鱼活动。记者了解到,所谓众筹,其实更像是贱卖,因为出售的是四至八年的“老鳖精”,比如市场售价在3000元以上的四五斤重老甲鱼,仅卖800元。在吸引市民关注的同时,也有人质疑。
记者了解到,要众筹出售的1.2万斤甲鱼,产自距离惠州200多公里远的汕头潮阳梅花农场。
今年6月,梅花农场做成一单“大生意”,一名福建商人以每斤高2元的价格将甲鱼收购,并答应一星期内付清货款。按照传统交易方式,商人派来的一名代表仅签了一个提货单,就把上万斤价值26万元的甲鱼拉走,其中,养殖户郑银喜家就占了20万元。
付款时间到了,商人却失联了,心急如焚的农户报警,一开始却因证据不足未能立案。
虽然当地公安近日已介入调查,但此时受骗养殖户的资金链已断裂。“原本指望这批甲鱼售卖的钱可用于其他成年甲鱼的饲养费,如今钱打了水漂。”郑银喜等两家农户只能选择卖掉1000只产卵8年的母甲鱼,以筹得农场内成年甲鱼的“餐费”,维持农场运作。
“卖掉它们,并非自断后路,农场有其他产卵甲鱼。”郑银喜认为,再不卖掉,恐怕才是自断后路。
上万斤甲鱼,怎么卖是个大问题,郑银喜找到在惠州做甲鱼生意的侄子郑绪彬,经过研究,郑绪彬决定众筹,“与其说是创新销售模式,不如说是无奈之举。”
农户用微商城预购方式,向网友募集成年甲鱼的饲养费,每个出资的网友,在众筹结束当天统一收到八年产卵甲鱼。
困境靠天吃饭,时代在变我未变今年50岁的郑银喜,养了20多年甲鱼。身处山区,要不是情况紧急,众筹这个词,他绝不会听说。
20年前,甲鱼一度卖到580元/斤高价,加上梅花农场天然的山泉水和近港条件,村民因地制宜发展起甲鱼养殖。可好景不长,2003年,日本甲鱼被大规模引进,因易养殖、生长快、成本低等特点,给梅花农场养殖户造成巨大冲击,农户数量从300户直降至30户。
“农民,就是靠天吃饭。”郑银喜称,季节到了,就要打电话问熟识的客商收不收甲鱼,行情好,鱼质好,价格就高点,行情差,价格肯定也低。
甲鱼生性凶猛,一次抓捕会惊扰它们相互撕咬,因此只能等有资金的商人一次性收购,无法零售。这种单一的传统销售模式因信息不对等,可能遭受不良商人大肆压价。“不是没想过改变,是没文化,不懂高科技。”郑银喜言语中带着无奈。
除价格低不可控,温室甲鱼和催长饲料的出现也使竞争艰难。梅花农场距海港仅10公里,海鱼做甲鱼粮加运费才2块钱,比5元一斤的饲料便宜得多。
郑绪彬认为农民很“傻”,看不到催生饲料背后的高效回报率,但正因为“傻”,才有梅花农场4年出一次栏的原生态养殖、健康无激素的甲鱼。
农户不懂高科技,更不懂法律。身处潮汕地区的郑银喜与人交易基本靠信任,前文所说商家的骗局,能成功也是因为信任。两人从未签订合同,只是口头约定。
出路市场细分?等待专门平台?
郑绪彬,梅花农场的人大多称呼他为“疯子”。这个大学毕业的青年原本在中国移动公司上班,2005年辞职后创业做国际物流代理,有房有车,生活有滋有味。
2011年开始,郑绪彬下决心卖车卖房,到全国各地取经,终于找到一条传播梅花农场的道路——品牌。他注册梅花农场商标、申请无公害认证、企业认证,在淘宝开了同名甲鱼销售店。甲鱼在淘宝店并不好卖,一直在亏损中。
对于原因,他认为, 一方面是甲鱼属活体,快递费昂贵,送往省外至少要花50元。另一方面电商还没走到家庭餐桌,民众习惯还未养成。
“淘宝竞争越来越厉害,越便宜的东西卖得越好,却不一定是品质好的。”在互联网驻扎几年的经验告诉郑绪彬,要等有实力的企业家去细分市场,建立新的专门生鲜平台,这样自己的高品质甲鱼一定会被挑中并买回去。
业内说法特色农产品靠电商十分困难对农产品的电商之路,在惠州从事电商买卖十多年的马先生认为,“特色农产品进入电商领域做起来十分困难”。因为传统销售渠道中的商人垄断市场,农民不懂得通过电商绕过中间壁垒,农民和农村的基层管理者还未接受新的理念和技术。其次,农产品地域分割严重,需要大量资金宣传。质量上乘的农产品往往被数量大的次等产品替代。并且,特产农产品季节性强,运费较高,很难输送到全国各地。
专家观点政府应牵头夯实产业链基础“要教育市场,让消费者慢慢养成网购生鲜的习惯。”惠州学院经管系教师谢鸿飞称,目前像京东超市、美莱网等都在努力,一些大城市还为上班一族开发了卖菜APP,网上订购,下班路上顺路拿回家,小城市也可借鉴。
“单纯希望通过电商来销售农产品不太现实,应该当地政府带头,夯实农产品的产业链基础。”他认为,应结合当地特色旅游资源,将在线旅游、O2O和网购融合起来,让特色农产品成为特色经济产业,带动当地产业升级,提高农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