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水产品安全问题 为什么总是谣言不断
   发布日期:2015/10/29    浏览次数:2347 次

    本世纪八十年代,粤西有个异军突起的碳酸饮料品牌叫少林可乐,它曾成功打入上海和广州等大城市,风靡一时。然而,刚进入九十年代,它却迅速倒闭。使它遭遇滑铁卢的竟然是“少林可乐可致癌”这么一句谣言。造谣动动嘴,企业便遭毁,谣言的杀伤力可见一斑。水产养殖和水产品加工过程的特殊性使得水产行业所经受的谣言中伤之苦更甚于其它食品行业。虽然业内人士一直在奔走澄清,可是造谣之音此伏彼起,实在疲于应对。况且谣言比真相传播得要快,辟谣谈何容易!就算真相被揭露,负面影响也不会彻底消除,因为产生过恐慌的人们都“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流言止于智者”、“谣言止于真相”只是一厢情愿的想法。

    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孕育谣言的土壤;国家和社会对造谣和传谣行为又缺乏有力的约束;造谣危害大而成本低……这些现状特点注定了谣言能够在水产行业横行肆虐。所以,对有关造谣现象深入探讨,分析谣言的成因,有利于大众甄别谣言,是遏制谣言泛滥最有效的一环:
 
    一、源于纯粹的恶作剧心理,即时下所称的“恶搞”。
 
    好事者通过标新立异的恶作剧吸引大众眼球,从而获得存在感,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就像调皮的小孩子看见图画里的美女图像,突发灵感,马上给她光洁的脸庞点上几颗黑痣,或者给她莞尔的嘴角描上两笔胡须,营造一种强烈的反差效果,博得旁人的哄笑,从而获得一种心理满足感。
 
    想必很多人看过往虾体内注胶、往螃蟹体内注水(也有注射激素之说)这类视频,笔者看过的版本还不止一个,其中一个版本还能听到“导演”在指挥操作的声音以及旁观者的笑声。这些都是恶搞行为。恶搞者最初的心理追求仅仅是一时的快感。这种心理驱使下的恶搞具有随意性,是无聊的产物,却成为谣言的初始状态。恶搞者对恶搞本身造成的后果完全没有预期。殊不知,在当今信息传播迅猛的网络时代,这些恶搞最后都成为一发不可收拾的谣言,成为祸害水产行业的洪水猛兽!
 
    这类谣言大都以照片和视频等作为传播媒介,给人“有图有真相”的感觉,很具迷惑性;而鱼虾蟹等水生动物又取材方便,易于拍摄,可塑性强,有时更具娱乐成分,为民众所乐于传播,所以这类谣言已成为水产品安全谣言中的一枝奇葩。
 
    二、信息在传播渠道中偏离真相,是非曲直被夸张,被扭曲,然后不断地以讹传讹,最后成了殃及水产行业发展的谣言。
 
    这类谣言来源于对某些信息的加工,加工者也是传播者,传播的媒介通常是口头语言。加工和传播者有时不一定怀有诋毁水产行业的目的,只是经过自觉和不自觉的加工传播后,形成谣言所具有的危害往往背离了传播者的意愿。这种加工结果受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主观因素有:传播者的表述准确度,水产相关知识的薄弱,逻辑分析能力的高低等;客观因素有:所见所闻到的资料完整程度,获取信息的环境的影响等。笔者多年前参与做过一个实验:五十人排成一纵队,从第一人开始,扭转头将一个信息往下传,传到最后一个人所得到的信息竟然与原来的信息已经风牛马不相及!由此可知,信息在传播渠道中多么容易发生变化!
 
    美国食品监管机构曾建议民众尽量少给幼儿吃个别生产周期较长的肉食性鱼类,如鲨鱼、金枪鱼等,原因是这些极个别的鱼类肉中汞的含量较高,可能会给幼儿的生长带来不利。就这么一个出于谨慎的建议被不断加油添醋,不断偷梁换柱,终成为可怕的谣言,让大量毫无相干的鱼类也蒙上不白之冤。这谣言长期在水产行业中蔓延传播,致使很多家庭都不敢给小孩买鱼。仅仅一个“莫须有”的罪名不知使鱼类养殖业遭受了多大的损失!
 
    沙虫、甲鱼、螃蟹、虾等水产品涉嫌被喂避孕药的传闻也属于这类谣言。通过追溯研究可以知道,这些谣言是在“鱼农利用避孕药催肥催大黄鳝”这个早经考证和澄清的原始谣言的基础上,被有意或无意地将外延扩大加工后衍生出来的谣言。多年来,势单力薄的澄清声音一直淹没在这种谣言铺天盖地般的传播浪涛中。这些谣言的盛行以及所造成的危害已经到了令人不寒而栗的地步。
 
    三、恶意中伤类谣言的形成。
 
    某些人由于在水产行业中某方面吃过亏,心理失衡,或者对从事某种水产品经营的个人或单位心存妒忌和怨恨,为了达到宣泄情绪或打击报复的目的而造谣生事。他们编造谣言针对的对象可以是个别人、个别单位或整个行业。
 
    有一次,笔者随同一位准备摆酒席的朋友去一个鱼农的养殖场购买草鱼,抛网看过鱼后,相邻池塘的另一位鱼农寻机告诉笔者的朋友“他的鱼经常喂激素,你最好别买”,致使那位朋友马上要走人,经过我大半天的解释后,这次交易才避免了流产。后来,我从旁人口中了解到:原来,这两个鱼农为竞争一片山塘的承包权曾经大动干戈,互相之间积怨很深。后者捏造“经常喂激素”的谣言完全是为了打击报复前者。这种谣言虽然只针对个人,可是一旦扩散开来,使人产生联想,负面效应可以无穷扩大,同样会给整个水产行业带来严重伤害。
 
    四、个别专家学者或其他影响力较大的公众人物出言不慎尤其容易造成谣言。
 
    在一次万众瞩目的特大型会议上,某位享誉全国的医学教授谈到食品安全时,竟毫无顾虑地说出“不要吃又肥又大的鱼”这么偏颇的话。一石激起千层浪,全国轰动!毋庸置疑,因为名人效应,这话马上不胫而走,成为唱衰鱼类养殖业的谣言,造成民众对养殖鱼类产生更深的不信任,给鱼类养殖业带来很大的伤害。
 
    其实,名人也好,专家也好,如果在专业不谙熟的领域,他们的话完全不必奉为圭臬;就算是行业专家,有时也未必完全知情,如果欠缺严谨的态度,出言不慎,就难免造成谬误。可是,又有多少人能沉下心来思考,并对传闻进行检验呢?于是谣言便有了顺畅的传播渠道。
 
    当前,整个社会对谣言的遏制都缺乏力度,主要是辟谣行动无序。对于水产品安全方面的谣言,笔者认为,政府以及水产行业的各种团体(协会)应该更主动出面,组织成立专门的辟谣机构,制定辟谣程序,设立信息交流和公布平台,专门打击有关水产行业的造谣行为。另一方面,水产人必须严格自律,己身既正,就能避免授人话柄;同属水产人的业内媒体,则应该更多发出正义之声,以帮助民众明辨是非为己任。笔者此番对一些谣言成因的粗浅分析,目的亦在于此。只有大家都行动起来,积极传播正能量,有效地廓清泛滥成灾的负面影响,才能还水产行业一个持续健康发展的清净环境。(via 水产热点)